兔子的声音怎么发出来的?
家兔是啮齿类动物,门牙不断生长,需要不停地啃咬东西来磨牙。在野外,兔子以草为主食,啃咬的过程也是清除杂草和枝叶的劳动过程;但在笼养条件下,兔子无法通过啃咬来磨牙,牙齿得不到足够的清洁、打磨,就会变得非常长而且锋利——这从解剖学上解释了为什么兔子的门牙看起来都又长又尖。
当兔子感到害怕或者紧张时(比如受到惊吓或逼迫逃跑),会发出“咕”的警告声,这时脖子上的腺体也会分泌出一种液体,顺着鼻孔流下来形成一种标志,这种标记可以表示兔子“我害怕!我不想打架!”的意思,以表示自己没有进攻性而表明自己的身份是一种无害的动物。
在笼子里面饲养的兔子会因为环境拥挤,缺乏运动而导致肥胖、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焦虑的情绪,这时它们也会发出“咕”的声音,但是与害怕时的“咕”不同,这个声音更接近于抱怨,带着某种不满的情绪。 成年兔子一窝生6~8个宝宝,小兔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出“咕”的声音向母兔传递自己生存的信息,如果母兔觉得某个孩子发出的声音不够嘹亮,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身体有缺陷,就会把它吃掉;反之,如果没有吃饱,母兔会把最先发出的“咕”的孩子先吃掉,让它重新获得哺育的机会。只有那些健康、强壮的小兔子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当你看到一只兔子低着头,伸长脖子“咕咕”叫的时候,不要以为是它对你友好,准备要咬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