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球虫病如何缓解?
球虫病是兔场常见疾病,而且死亡率高、防治困难。对养兔业危害较大,了解其病因、预防方法及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球虫病的病原为寄生虫——球虫,它属于原生动物门、异尖科,是一种具有增殖能力,但无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原生物。 异尖科又分为海兽胃线虫类和异尖病毒类。前者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后者主要侵害水生动物(特别是海洋鱼类)的消化道上皮细胞,使细胞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人们发现异尖虫类原生物,是通过检测鱼消化道粘膜上的粘性分泌物获得的。这种粘液中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而异尖虫恰恰最喜欢这种有营养的物质。当鱼吞食了带有异尖虫的水后,异尖虫就在胃肠内迅速繁殖,导致胃肠黏膜发炎,严重时出现溃疡。
虽然异尖虫类原生物最喜欢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作恶多端,但它们也要小心。因为有些鱼类和海洋哺乳类体内含有杀灭异尖虫的抗菌物质一一异尖溶菌酶,这给异尖虫的繁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1]。 然而,当这些海洋鱼类或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遭受刺激,如吃了被球虫污染的饲料后,异尖溶菌酶的含量就会迅速下降,这时异尖虫类原生物就找到了可乘之机,大量繁殖,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腹泻,严重的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原来生活在海洋中的异尖虫类原生物不得不“移居”到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中寻找新的“猎物”。原主要在海洋中发生的异尖虫病也逐渐出现在淡水养殖动物和鸟类等陆生保护动物中。
二、流行病学 三类异尖虫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它们的感染率均可达到100%,且雌虫的感染率和幼虫的存活率都高于雄虫。 不同的异尖虫所属的类别不同,它们的生存环境也有差异。海兽胃线虫类多营海水生活;异尖病毒类则多在淡水和土中生活。根据各自的偏好进行分类和管理,有利于降低虫体的抗药性和减少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影响。
大多数异尖虫都是机会主义寄生虫,只有在猎物(食物)缺乏抗寄生虫药物时,才表现强烈的致病性。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科学投料,合理控制环境温度和其他气象条件,可以有效降低异尖虫的发病率。同时,定期给宠物做驱虫药浴,也能有效控制异尖虫的侵袭。 注意保持禽舍、犬窝猫巢等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并用含氯制剂彻底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
三、临床症状 不同种类异尖虫引起的临床症状略有差异,但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轻营养不良,逐渐消瘦;排便性状改变,腹泻,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有的病例可见粪便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兔精神沉郁,被毛粗糙,无光泽,脱屑,皮肤弹性差,眼睑浮肿,结膜水肿,流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喉头红肿,口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严重脱水,四肢无力,行走不稳,最终昏迷死亡。
四、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初步诊断为异尖虫病。为了确诊,应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发现消化液中有大量虫体,即可确诊。如果发现有寄生虫,应尽快进行治疗处理。 为便于观察,治疗期间应禁食3~4h。对于急性型病例,可口服补液盐溶液,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同时补充维生素类药物。对慢性病例,应积极补充营养物质,可选择营养膏、营养粉、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喂服,并辅以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异尖虫病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有阿苯达唑、甲硝唑、替硝唑、氟哌酸和左旋咪唑等。其中,阿苯达唑和甲硝唑的口服吸收良好,服用后能够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对抗肠道内的寄生虫尤其是蛔目寄生虫效果较好,对线虫类寄生虫引起的胃肠炎症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疗效。